植物染料通常有如下几种:蓝色染料——靛蓝;红色染料——茜草、红花、苏枋(阳媒染);黄色染料——槐花、姜黄、栀子、黄檗;紫色染料——紫草、紫苏;棕褐染料——薯莨;黑色染料——五倍子、苏木(单宁铁媒染)
201912251577273783885944 .jpg

板蓝根,又名靛青根。味苦,具有清热解毒、预防感冒、利咽之功效。板蓝根作为染料的历史久于入药。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中的那个“蓝”就来自靛蓝,而靛蓝所用蓝草之一就是板蓝根。在云贵高原的白族妇女手中,板蓝根不仅仅是一味清热解毒的中药,更是一门世代传承的艺术。

这门艺术就是扎染。板蓝根就是作为白族手工扎染的染料之一。
201912251577273811370953 .jpg
扎染古称扎缬、绞缬(xié)、夹缬和染缬,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。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,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。绞缬(扎染)、蜡缬和镂空印花被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。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扎染吧~

从历史说起

据《实仪录》载:“汉年间有染缬色法,不知何人所造。”从《南诏国传》和《张胜温画卷》中人物的衣着服饰来看,早在一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懂得了“染采纹秀”。特别在盛唐时期,扎染已在白族地区成为民间时尚,扎染制品也成了向皇帝进献的贡品,贵族穿绞缬的服饰成为时尚。北宋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,耗费大量人工,朝廷曾一度明令禁止,从而导致扎染工艺衰落,以至消失。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这一古老的技艺。除中国外,印度、日本、柬埔寨、泰国、印度尼西亚、马来西亚等国也有扎染手工艺。20世纪70年代,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,广泛应用于服装、领带、壁挂等。

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,现在土布已较少,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、包装布等布料,吸水性强,质地柔软。而最主要的染料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板蓝根,还有来自苍山上生长的寥蓝、艾蒿等天然植物共同制作成的蓝靛溶液。每年三四月间收割下来,先将之泡出水,注到木制的大染缸里,掺一些石灰或工业碱,就可以用来染布。

如何制作呢

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,旧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:“‘撷’撮采线结之,而后染色。即染,则解其结,凡结处皆原色,余则入染矣,其色斑斓。”扎染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五部分:一扎二染三拆四漂五晾,每一个步骤都真正保留了纯朴和完全的手工制作,可以说每一件扎染都倾注了民间匠人的艺术匠心。其中主要有扎花、浸染两道工序,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。

{扎花}

扎花,原名扎疙瘩,即在布料选好后,按花纹图案要求,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、折叠、翻卷、挤揪等方法,使之成为一定形状,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,将其扎紧缝严,让布料变成一串串”疙瘩”。

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,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,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。从而形成深浅不均、层次丰富的色晕和皱印。织物被扎的愈紧、愈牢、防染效果愈好。

扎花是以缝为主、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,具有表现范围广泛、刻画细腻、变幻无穷的特点。

{浸染}

即将扎好”疙瘩”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,再放入染缸里,或浸泡冷染,或加温煮热染,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,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。如此反复浸染,每浸一次色深一层,即”青出于蓝”。缝了线的部分,因染料浸染不到,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,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、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,带有一定的随意性,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,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。

经过浸染的布料此时需要将线头一一拆除,并仔细的漂泊与晾晒,就得到了最终的成品。

扎染具有表现范围广泛、刻画细腻、变幻无穷的特点: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,形成以花形为中心,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,凝重素雅,古朴雅致。

制作好的扎染,最常见的用途之一是服装布料。大理小伙子的传统服装——白族马褂,便是用扎染制作而成。

扎染用染色方法达到了印花的效果,而且由于手工扎法无重现性,所以世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扎染饰品,这就是扎染的独特魅力。它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,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,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,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。

标签: 大理扎染, 白族扎染

添加新评论